2016年9月5日 星期一

《屍速列車 Train to Busan》 - 人心難測




韓國  Korea
導演  延尚昊 
       (動畫導演)




       《屍速列車》是一部韓國喪屍災難片,上映後便在世界各地取得不少好成績,即便導演延尚昊並沒有在喪屍類型片上給出一個新的格局,但節奏緊湊乾脆、角色清楚、故事完整便帶給了本片非常高的分數。

       蒲松齡在《聊齋誌異》裡點出了「鬼妖有情,人心難測。」嘆道即便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類,所產生出的邪惡思想也不亞於任何外來的威脅,在本片中,導演延尚昊便把「人心難測」直接化為非常諷刺的內在動力。當人面臨巨大到足以威脅到自己的危險時,面對眾人的博愛與對於自己的私心又該如何兼顧呢?



清楚的動力


       通常外星人入侵地球、喪屍病毒擴散這類型的片子,都一定會有幾個清楚的戲劇動力
去推動故事進展。最典型的動力不外乎是「逃離災區,尋求保護」例如:末日z戰、陰屍路,或是「深入災區,拯救他人或完成任務」例如:柯洛弗檔案、惡靈古堡,又或是「讓新事件改變凝止現況」例如:柯洛弗10號地窖、我是傳奇,但通常解決拯救完緊接著就是逃離,所以以上兩種動力也常綜合在片中交錯,例如:28天毀滅倒數。

       《屍速列車》非常棒的就是把場景設定在一台高速列車上,列車本身兼具了開放性與密閉性,與空中、海上交通工具不同的是陸上交通工具經過的場景觀眾是看得到的,所以列車在進入每個城市時會帶給觀眾期待感,但列車的密閉性又會給觀眾安全感,我覺得以喪屍片來說這樣「堡壘」的感覺是非常重要的。更因為列車帶來清楚的「開往終點」的動力,在車上的每個人(或是每群人)導演也設定出很清楚的角色內在驅動力,讓每個戲劇衝突間都非常合邏輯,所以整整兩個小時的片一氣呵成,一點都不覺得冗長。


————————

故事結構


【說明式、介紹式的起頭】

       a. 消毒站

       整部片是由一位卡車司機經過消毒站開始,閒聊中透露出消毒原由、埋死豬(生化感染伏筆),為了接電話而不小心撞死一頭鹿,死鹿變成喪屍。在電影還開始不到三分鐘,便清楚的把故事背景告訴了觀眾。

       b. 公司 - 家 - 列車

       下一場直接切到主角爸爸徐錫宇(孔劉 飾)的公司、與母親同住的家,帶出是一位勢利的基金經紀人,與妻不睦離婚,小孩與父母的關係。但導演卻在此安排主角與母親同住,讓這個勢利的角色在此多了一點人味。因為孩子要去釜山找母親,爸爸因此發現自己並不是位稱職的父親,天人交戰後找回與女兒的情感連結,推掉重要工作搭上屍速列車。導演在電影開頭便讓角色內心有著戲劇性的拉扯,並不是理所當然的搭上列車。


【列車啟動,病毒爆發(列車前半段)】

       列車在準備關門之際,一個被病毒感染的小孩直接衝上車,十分清楚直接,接著第一個客服員被咬,棒球隊車廂病毒爆發大混亂。值得一提的是,導演在本片中很多大轉折處的鏡頭都處理的非常漂亮,例如第一個客服員被咬,導演不拍她直接被咬的畫面,而是拍棒球隊車廂正在嬉鬧時,被咬的客服員像背著無尾熊一樣背著喪屍,瘋狂的從鏡外畫鏡入內,直接破題,非常震撼。 



       接著就是第一次的大混亂,主角救到了女兒逃到了安全的車廂,導演也藉由第一次上車與逃亡時的事件,把每個主角配角做出了清楚的人物介紹。喪屍在黑暗中看不見、不會開門等特性,也在第一次混亂時被交代給觀眾。


【第一次停靠站 - 大田】

       災難片中都會有個典型的手法是,讓慌亂無助的主角們先發現一個安全的庇護所,等到主角們都抵達(以為是)安全的庇護所時,在徹底的破壞所有人的期待,其實庇護所早已崩壞,以為的希望根本就不存在,接著再展開第二次的大逃亡。(唉,人生啊)

       在抵達大田之前,主角打了電話給軍中的上尉朋友,利用關係問出了安全的出口 與情報,在此又再次的強調了主角是位利用關係毫不手軟、只要自己好別人都管他去死的既得利益者。但有趣的是在孔劉的表演上,維持住了一種中性的狀態,並不會讓觀眾有「邪惡」的感覺,所以即便他做出這樣的事情,也不盡然讓觀眾真心討厭。



       抵達大田後,眾人發現鎮守的軍隊早已崩壞,完全變成感染過的喪屍大軍,接著就是第二次的大混亂。這次的大混亂是非常關鍵的,因為導演藉由這次的大混亂清楚的展現了各個角色(主角、摔角大叔、棒球小弟、流浪漢等人)在面對困難時的個性,也讓角色與角色之間連結了一種「夥伴感」。


【列車再次啟動 - 前往釜山(列車後半段)】

       a. 救人

       在好不容易搭上車後,孔武有力組(主角、摔角大叔、棒球小弟)與柔弱組(孕婦、女兒、婆婆、流浪漢)被分在不同的車廂,在愛與勇氣的驅動之下,喪屍戰隊就這麼誕生了,開始了本片最精彩同時也是帥到破表的拯救行動。


       就像櫻木與流川楓,舖了整部漫畫的敵對就是為了最後一次的合作,在這邊也是。本來互相看不順眼的主角與摔角大叔,在這邊攜手合作一起打殭屍,主角的個性也開始從漠不關心變成會救人、保護同類的英勇角色,在觀眾心裡就會產生出一種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愛慕感。

       但就在好不容易救到人,要回到生還者聚集的車廂時,人類開始展現分化彼此的本性,由韓國硬底子老演員金義聖擔任「煽動者」的角色,最後摔角大叔在抵抗喪屍時被感染,知道自己沒有回頭路後,告訴主角帶著妻子離開,最後還不忘說出女兒的名字,變成喪屍前都還勇敢的保護自己的愛人,真是太哭了。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太不要臉了怎麼可以這樣處理。


        b. 人類分化彼此(同類、異類)

       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曾說「群體智商低於個體智商」人在集體行動時,很容易縮小自己的意志而去跟隨集體的意志,有篇文章說道

       從數量上考慮,形成群體的個人似乎感覺到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這使得他敢於發泄自本能的慾望,而在獨自一人時,他是必須對這些慾望加以限制的。她很難約束自己不產生這樣的念頭:群體是無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擔責任。這樣約束個人的責任感便徹底消失了。

       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暗示!勒龐認為上面說的傳染造成的結果就是接受暗示的表現。要想理解這種現象,就必須記住一些心理學發現。我們現在知道,通過不同的過程,個人可以被帶入一種完全失去人格意識的狀態,他對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識的暗示者惟命是從,會做出一些同他的性格和習慣極為矛盾的舉動。
這種特徵和表現,似乎不亞於進入被催眠下的迷幻狀態。而被催眠者由此變成了一個受自己脊髓神經,而不是大腦,由催眠師隨意支配一切無意識活動的奴隸。

                                                                      原文引自:https://kknews.cc/society/a8vab6.html


       在這邊的催眠師就是金義聖扮演的「煽動者」的角色,這種人只要把自己的思想跟眾人同質化,再加以放大進而煽動,很容易就能夠拉攏同伴,把自己的意見變成大家的意見。在這邊導演便是利用了人這樣的本性,區分出「乾淨的人與被感染的人」。於是主角等人便被排擠到了最車頭的列車,但也因阿婆的妹妹看到阿婆犧牲後,頓悟了人都是自私的,於是就把喪屍全部放進車內,讓乾淨的人也全部喪生。


【最後一哩路 - 前往釜山小火車】

       在抵達釜山的前一站,列車因為前方翻覆列車而被迫停駛,列車長換車,所有人也逃出車廂。當然這邊導演也設計了幾個大混亂,讓角色們一個一個喪生,特別喜歡導演安插了「流浪漢」的角色。

       當世界崩毀,階級不具任何意義時,原先對於階級所有的意識形態與既定印象都會被重新思考,這樣的處理在《蝙蝠俠 - 黑暗騎士》裡面也看得到,在印象裡原以為是萬惡的犯人拿到了自救但卻會炸毀另一艘船的搖控器,不選擇按下卻是把它丟到海裡,諾蘭在此也讓觀眾思考所謂的善惡究竟有沒有絕對值。「流浪漢」在現今社會中是絕對的弱勢,但是在故事的最後,卻是犧牲自己拯救母親(孕婦)與女兒的悲劇英雄。在片中導演不斷把這種既定的意識形態作為拉扯的源頭,十分諷刺,但力道也非常強。

       在小火車上,最後只剩下主角、女兒、母親(孕婦)與被感染的煽動者,煽動者最後與主角的對峙中,說出了自己非常害怕、媽媽還在釜山等著他的獨白,我很喜歡這樣直接的處理,讓整部電影最大的壞蛋 - 煽動者在這邊也有了人性,所有動機收在面對死亡前的恐懼上,變得如此合理也令人同情。在最後的奮戰中,主角雖然打贏煽動者,但自己同時也被感染,主角了解到自己很快就會被轉變成殭屍,為了保護女兒,必須要趕緊道別。這段是整部片最感人也是最煽情的橋段(不要怕,煽下去就對了,觀眾都憋了整部片了這邊就讓我哭到死吧~~)

       導演讓觀眾看見了主角從最開頭是一位自私、冷漠的基金經理,經過奮戰之後慢慢轉變成一位真正的父親,其中找回來的就是對於女兒失去已久的愛。在主角跳車之前,導演特別加了一段主角看著新生兒的畫面,搭著女兒呼喊爸爸的聲音雖然極度煽情,但很有效果。最後跳車時,導演不直接拍主角,而是拍夕陽裡主角倒下的剪影的那顆鏡頭(天阿太少女漫畫了)真的是太棒了。


【抵達釜山 - 獻給父親的歌聲】

       最後母親與女兒抵達釜山,在穿過隧道時,因為軍方無法辨認來者是喪屍還是生還者,本來要射殺兩人時,女兒因為害怕唱起了獻給父親的歌,想要給自己勇氣也給媽媽勇氣,就是這個歌聲成為了拯救兩人的關鍵,軍方發現來的是生還者,最後在軍人沖進隧道裡保護生還者,妹妹流著淚往前看的鏡頭裡,結束整部片。

————————


角色設定


       在這類冒險的類型片中,角色的設定也是非常重要,每個角色都有自己擔綱的重要任務。本片中最主要的四對關係是父女、夫妻、姊妹、情侶,以及獨立於眾人之外的流浪漢。四段關係裡都有各自不同的「愛」去緊緊扣合著彼此,以至於在每次的分開時帶來的動力都是那麼的準確與合理。

       在表演上,特別喜歡的是馬東錫與鄭有美扮演的夫妻檔,鄭有美清新不做作的特質搭配馬東錫痞痞的流氓樣,表演十分自然不說,在對戲時那種自在、放鬆完全會被兩人的互動給吸引,也會腦補完在戲外的世界兩人的生活情景。 



       導演與馬東錫想必都非常清楚,這位摔角選手的角色應該有的樣子,前段對於他人是那麼流氓式的粗魯、蠻橫,但對妻子卻又無比溫柔,進而到災難發生時說出那句「我打頭陣吧」的帥氣,韓國大叔的鐵漢柔情完全把所有觀眾給收服。


結構簡單,動力清楚

       我想好看的商業片大概就是必須如此,設定清楚的故事梗概、角色動機,不刻意的作多餘的詮釋,一切以把故事說清楚為大原則,再從細節裡帶出導演個人的詮釋,在此我覺得《屍速列車》是非常成功的。導演十分清楚面對災難時,「人性」是最難被是非劃分的價值,於是便在災難的大架構下,用人性跟愛來做拉扯,殭屍則是外在的驅動力,讓整部片除了能過足末日喪屍片的癮之外,還能夠體會導演對於「愛」的細節上更多細緻的看法。

「好的電影不是帶領觀眾走入黑暗,而是看完之後能有動力去面對新的人生」


       電影的最後由懷孕的母親牽著女兒走向最終的庇護所 - 釜山,在進入未知的隧道前,母親因陣痛稍微停下了腳步,同時也帶出新生兒即將到來的暗示,但母親與女兒並沒有懼怕黑暗而停下來,反而是邁開腳步往終點前進。

       很喜歡這樣的收尾,觀眾不需要知道全新的世界長什麼樣子,也不擔心最後母親與女兒怎麼了,在隧道中女兒大聲唱著獻給父親的歌,用自己微小又巨大的勇氣保護懷孕的母親,穿過隧道迎向光明,就已足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